近年来,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发展如火如荼。2017年9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实施“产业园区建设计划”,“培育建设一批有规模、有辐射力、有影响力的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一批有特色、有活力、有效益的地方产业园”。2019年8月,人社部印发《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管理办法(试行)》,为产业园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我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规划建设,先后建成烟台、济南2个国家级产业园,打造21个省级产业园,形成以国家级产业园为核心、省级产业园为主体、地域性产业园为补充的园区发展新格局,2021年出台《山东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是全国首个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
随着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快速发展,产业园在建设规划与园区定位、管理运营、政策体系、产业结构、发展模式、园区服务等方面的问题开始凸显。为全面了解我省产业园发展状况,新时代乡村振兴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院孟秀丽、建筑工程学院李臻一行于3月至5月期间,先后深入潍坊、泰安、临沂、日照、威海、青岛等地的20个典型园区进行实地调研,并与相关负责人进行深度交流,旨在摸清产业园的发展瓶颈与困境。
一、山东省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发展成效
近年来,我省人力资源服务业在机构数量、营收规模、机构实力、从业人员数量、业态发展、服务水平等方面实现了稳定增长。
(一)营业收入增长明显,行业规模持续扩大
近五年来,我省人力资源服务业营业收入与机构数量均呈增长趋势,虽然近两年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服务能力、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等均在不断提升,显示我省人力资源服务业正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二)从业人员结构不断优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近三年来,我省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结构不断优化,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不断提升,这显示我省近年来持续推动的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是从学历结构变化来看,从业人员中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员比例呈逐年递减趋势,大专及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占比呈上升趋势。二是从专业化水平的变化情况来看,近三年取得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占比基本稳定,取得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职称的人员占比呈上升趋势。
(三)服务效能更加突出
一是经营情况。从近三年企业经营情况来看,除营业收入呈持续增长趋势外,服务机构的注册资本和总资产也呈递增趋势。我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资产规模保持增长,为今后人力资源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服务设施建设。人力资源服务设施的建设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固定招聘场所的建设和人力资源服务网站的建设。随着各类促进就业创业措施的实施与落地,近五年中固定招聘场所的建设总体上呈增长趋势。随着数字经济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力资源服务的融合,招聘服务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互联网+”为特征的网络招聘受到更多用人单位的青睐。三是服务对象情况。根据2019-2023年数据统计,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帮助实现就业、择业的人次呈现U型分布,2020年、2021年中受疫情影响,服务人次有所下降,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复苏,服务人次显著增加。
二、山东省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发展面临的挑战

整体看来,我省省级产业园布局走在了全国前列,布局早,起点高,政策持续发力助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力资源服务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断完善政策体系,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但目前部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在集聚功能、管理运营等方面尚存在发展短板,具体表现如下:
(一)地域间园区发展不均衡
由于人力资源服务业具有经济附生性强等特点,各区域间发展不均衡,园区建设水平差异较大。各省级产业园区在发展规划、主管部门政策扶持、重视程度、产业发展的金融性支持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根据《山东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报告(2023)》,济青两市机构数量占全省数量的比例为42.1%,从业人员数量占比44.3%,营收占比55.6%,大城市虹吸效应明显。
(二)服务业态结构仍需优化,高端业态相对较少
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发现,部分产业园推进行业技术创新,在传统业态的基础上推出人才测评、高级人才寻访等高端业态,扩大了服务业态和种类。例如,原和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入驻潍坊人力资源产业园,据公司人力总监杨国旗介绍,近年来公司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创新服务业态,将信息技术与传统人力资源服务项目融合,在人才管理、数据分析、人才寻访与测评等领域实行数字化管理,升级丰富服务产品。但从整体来看,现有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主要业务仍集中于传统领域,如企业员工招聘、员工培训、劳务派遣、人事代理、境外就业等传统的人力资源服务项目,而猎头服务、管理咨询、人力资源外包、高级人才寻访等高端业态仍相对薄弱,服务产品业态亟待创新。此外,各地产业园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内容比较接近,存在同质化、同构化现象,园区主业不突出,个性化与差异化不明显,缺乏高端业态产业。
(三)产业园区的聚集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是“有园无业”。近年来,各地对于兴建产业园区的积极性很高,然而部分地区在建设园区时,缺乏对园区建设的科学规划,存在跟风现象,个别地区甚至在当地人力资源需求有限、行业规模较小的情况下兴建产业园区,导致已建成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招商难度大、企业入驻率低,产业园规模过小,园区空置严重,有的园区仅几家企业入驻,在造成园区资源浪费的同时,不利于形成产业集聚效应,难以产生持续发展的动力。二是“有园无链”。实地调研发现,个别产业园区功能定位不够清晰,忽视产业链搭建,在招商引资时过于注重入驻企业的规模和经济效益,导致服务产品多集中在人才招聘、劳务派遣等中低端,无法形成上、中、下相互关联和衔接的产业链,园区企业之间缺乏呼应与相互支撑,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同时,产业园区中同类企业过于集中,容易引起同质化竞争,扰乱市场秩序,导致无序竞争。

三、山东省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我省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提出以下建议:
(一)优化产业园区均衡布局,完善园区功能
一是将各人力资源产业园区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定位置于全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总体框架下,进行统筹考量,形成联动对接、同频共振。各地市产业园区规划应立足全省、均衡布局、有序发展,同时注重与临近地市产业园的协同与呼应,避免出现布局过度集中、功能相近、竞争内耗等情况。二是优化、拓展、完善园区功能,实现“一园多区”全链条联动发展。对园区产业链进行梳理,立足当地实际,紧密结合优势产业,根据本地特有的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环境,使产业层次和产业链分工符合发展规律,获得产业竞争优势。如部分产业园以提供人员招聘、劳务派遣等传统服务为主,应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机构进驻园区等方式,进一步拓展猎头、管理咨询、人才测评等高端服务。三是加快推动人力资源相关企业“入园发展”,促进产业融合,提升产业集聚度。鼓励人力资源上、中、下游企业集中入园发展,促进人力资源企业与科技创新、实体经济、现代金融等协同发展,形成协同效应、集聚效应。利用当地已有的产业集群,拓展人力资源服务的内涵和外延,构建人力资源服务全产业链,更好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人力资源服务需求,全面提升园区发展质量。
(二)深挖地方特色,加大研发投入,注重差异化发展
一是立足《山东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山东省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文件,挖掘地方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基础,通过政府引导,集聚发展特色产业。结合当地人文历史、资源基础、产业演化、现有市场条件等,突出产业园的地域性特征,形成与之配套的功能和运营模式结构,真正打造本土特色化产业园。二是加大研发投入,推进技术创新。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设立研发中心,加强关键技术与商业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快数字化转型,提高园区网络信息化服务水平。三是注重服务和产品的特色化、差异化、多元化发展。适应当下出现的共享经济、体验经济、平台经济等新模式,细分人力资源服务业市场,扩大服务业态和种类,服务向精细化与特色化发展,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此外,加快传统业态的转型升级,向人才测评、人力资源外包等中高端业态发展。
(三)加大人力资源服务业人才培养力度
人力资源服务业人才匮乏是我省省级产业园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相对稀缺,已成为制约行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加快产教融合,培育专业人才刻不容缓。一是加快培养行业专业人才,提升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推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主动对接社会需求,增设人力资源相关学科专业及相关课程,建立人力资源服务培训基地、实训基地。调研发现,多数产业园与当地高校实行产教融合,共建实践教育基地,比如潍坊人力资源产业园分别与中国海洋大学、烟台大学、潍坊学院、曲阜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同培养行业专业人才。二是加快对行业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通过开展行业高层次人才培训、研修活动,提高对高层次人才的激励扶持等,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
(四)建立产业园动态评估机制,推进评价体系建设
随着产业园建设进程的加快,产业园的标准化工作和评价体系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是评价产业园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要素。标准化体现在园区的建设规划、基础设施、管理运营、服务保障等方面。建立适合我省省级产业园的考核评价体系,定期进行量化评价,并根据国家、省级重大发展战略及时对评价体系进行调整或修订,考核结果用于产业园调整、评级、扶持政策等方面。
总之,各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应锚定“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统筹规划、多措并举、突出优势、补齐短板,推动我省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